縮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

分享

~縮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

文/ 林振春(大學教授)

 

電腦資訊素養是現代人的基本能力,「六年級」以降的新世代,少有人不精通此項技能,並以此為基礎,擴張生活空間,形成族群認同,型塑他們的文化特色;相反的「五年級」以上的族群或LKK世代的老年人,對於電腦的恐懼日漸加深,對網咖的流行痛心疾首,欲除之而後快,於是在某些家庭中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。

●全面檢視數位時代的家庭關係

電腦在全球競爭的核心能力中,必然佔有一席之地,不會因為年齡大而除役,更不可能因為避居世界的邊陲而倖免。就像全民學英語一般,目前在台灣的每一個人,都有必要參與電腦資訊能力的學習。但是抗拒e化的中年父母,不只在社會上易受到不平等的對待,連在家庭中也易感受到子女的疏遠。因此數位落差不只發生在貧富階級的對立上,更造成家庭世代間的隔閡。

知識經濟時代,擁有豐富專業的知識可成為競爭的利器,當然也激起全民的學習風氣,彷彿已達到終身學習社會的境界。

隨著社區大學的普遍開設,就讀的風潮成為全民運動般的席捲全島。但是就讀的人數越多,離婚的案例也逐漸升高,並非社區大學教導離婚技巧,而是這些學員中有超過百分之八十為女性,這些努力追求新知的女性,看到社區大學中追求成長的男士,對照著家中那位不願學習成長的丈夫,便容易對先生心生嫌棄感。

當夫妻間的情感本來就有點疏離時,此種觀念落差,更易拉大彼此的疏離感。如果先生又是個好吃醋的大男人,眼見太太經常不在家,加上一些自稱同學的朋友邀約聚會和出遊,必然更加火大,成為夫妻吵架的導火線。尤其社區大學的上課時間大多在晚間七點至十點,晚飯不能打理,全家一起吃晚餐也無法成局,連帶的幼小子女睡覺前可能也看不到媽媽,家人的情感疏離漸深。

●問題出在獨善其身,不與家人分享討論

有些人的學習是獨善其身,認為所學得的知識是個人的努力,是絕對不可能不勞而獲的,他人休想分一杯羹。

但他們沒有想到自己能夠到社區大學上課,家人的支持相當重要,例如:另一半要留守家中照顧子女、勞務與勞動都是要由留在家中的人相挺、子女也要忍受父親或母親不在家的不便與不安。這種種的付出才能造就家人在夜間外出就讀的機會,怎能說是個人的努力與付出?

古云:「獨學而無友,則孤陋而寡聞。」獨善其身,不但辜負家人的幫助,同時家人也喪失分享學習的喜悅,這樣的學習可以說是功效不彰。

●知識落差造成親子、夫妻漸行漸遠

缺乏分享的習慣,造成部份家庭未蒙學習、成長之利,反遭其害,也讓我們的社會遭遇更大的困境。

有個大學教授,在讀師專時期,結交同班同學成為班對。兩人畢業後分發同所國小當老師,又成為同事,於是順利結成夫妻,讓人欽羨。太太努力教書、相夫教子,先生無後顧之憂,於是辭去了國小教職,努力向學,一路進修碩士、博士學位,最後如願以償取得大學教職。

此時成了教授的先生,卻感覺與太太的知識有落差,無法交談溝通,夫妻情感逐漸疏離,最後以離婚終場。這是現代陳世美的翻版,太太犧牲自己,將學習成長的機會讓給先生,卻因學習造成知識落差而導致夫妻仳離。早知今日,做妻子的豈不感嘆當初不應讓先生再進修?

又或者在農村耕作的父母,竭盡家產讓孩子讀書上進。子女也不負父母期望,一路考上大學、研究所。但是擁有知識分子頭銜的子女,無法與知識程度低的文盲父母親討論溝通,認為有缺乏知識的父母,真是人生一大遺憾,甚至不敢帶朋友同學到家中見父母,更不願意與父母同車出遊。這真令人感嘆,早知今日,當初就不要讓孩子再往上求學!

●唯有分享,讓家庭氣氛更和諧親密

如果自己是家中唯一讀大學的幸運兒,將所學的知識帶回家中與家人分享,父母親的付出就有了回報。父母親因為培養孩子讀大學,而能接觸到大學的知識,讓自己不再是一個知識文盲。

如果先生願將碩博士的知識帶回家中與太太分享,妻子的犧牲也是獲得顯著的回報,不只打造了一個博士先生,同時也能接觸到博士課程的知識,夫妻的感情就不會遭受知識落差的撕裂。

因此我們應該提倡家庭中的分享文化,讓家中每個人在不同場所接觸到的知識,都能透過互動溝通,每個人都有機會、有能力、且願意將自己的所學心得,分享給家中每一個成員。

例如:與就讀國小的孩子同步學習成長;還有就讀大學的孩子可以將學校所學、父親將職場所學、擔任志工的媽媽將服務所學得的,都同樣可與家人分享;甚至是臥病在床的老人家,也可以將病中的讀書心得或人生的冥想與頓悟,分享出來。家中的每一分子都會因為其他家人的分享,而有了更豐富的學習成長,當然也縮短了家人間的學習落差,更凝聚家人間的情感,使得「學習」真正的利人利己,而不再是撕裂家人情感的替罪羔羊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